资料下载首页 > 资料下载 > 耐腐蚀化工调节阀选型分析

耐腐蚀化工调节阀选型分析

提 供 商: 上海申弘阀门有限公司 资料大小: JPG
图片类型: JPG 下载次数: 295 次
资料类型: JPG 浏览次数: 846次
下载链接: 文件下载    图片下载    
详细介绍

耐腐蚀化工调节阀选型分析带有腐蚀性介质工况下的调节阀,防腐蚀就是化工设备关键的地方,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化工调节阀的金属材料,稍有不慎,轻则损坏设备,重则造成事故甚至引发灾难。据有关统计,化工设备的破坏约有60%是由于腐蚀引起的,因此在化工设备选型时首先要注意选材的科学性。通常有一种误区,认为不锈钢是“万能材料”,不论什么介质和环境条件都捧出不锈钢,这是不正确的,也是很危险的。下面针对一些常用化工介质谈谈选材的要点:
本文介绍了耐腐蚀调节阀的材料选择,国内外耐腐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,耐腐蚀材料中金属材料和衬胶材料的使用状况,对合理选用调节阀,提出了除考虑其耐腐蚀性能之外,还需要统筹考虑调节阀使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.随着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,用来控制流体流量的调节阀已遍及各个行业。对于热力、化工过程控制系统,作为终控制过程介质各项质量及安全生产指标的调节阀,它在稳定生产、优化控制、维护及检修成本控制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由于调节阀是通过改变节流方式来控制流量的,所以它既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,同时又是一个会产生节流能耗的部件。以天然气处理厂为例,随着装置高负荷运行,调节阀的腐蚀、冲刷、磨损、振动、内漏等问题不断发生,从而导致调节阀的使用寿命缩短、工作可靠性下降、进而引起工艺系统和装置的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,严重时可以导致全线停车。选择调节阀时,首先要收集完整的工艺流体的物理特性参数与调节阀的工作条件,主要有流体的成份、温度、密度、粘度、正常流量、大流量、小流量、大流量与小流量下的进出口压力、大切断压差等。在对调节阀具体选型确定前,还必须充分掌握和确定调节阀本身的结构、形式、材料等方面的特点,而技术方面主要考虑流通能力、压降、噪音等问题。


1、硫酸介质

作为强腐蚀介质之一,硫酸是用途非常广泛的重要工业原料。不同浓度和温度的硫酸对材料的腐蚀差别较大,对于浓度在80%以上、温度小于80℃的浓硫酸,碳钢和铸铁有较好的耐蚀性,但它不适合高速流动的硫酸,不适用作泵阀的材料;普通不锈钢如304(0Cr18Ni9)、316(0Cr18Ni12Mo2Ti)对硫酸介质也用途有限。因此输送硫酸的泵阀通常采用高硅铸铁(铸造及加工难度大)、高合金不锈钢(20号合金)制造。氟塑料具有较好的耐硫酸性能,采用衬氟泵阀(F46)是一种更为经济的选择。

2、盐酸介质

绝大多数金属材料都不耐盐酸腐蚀(包括各种不锈钢材料),含钼高硅铁也仅可用于50℃、30%以下盐酸。和金属材料相反,绝大多数非金属材料对盐酸都有良好的耐腐蚀性,所以内衬橡胶泵和塑料泵(如聚丙烯、氟塑料等)是输送盐酸的选择。

3、硝酸介质

一般金属大多在硝酸中被迅速腐蚀破坏,不锈钢是应用的耐硝酸材料,对常温下一切浓度的硝酸都有良好的耐蚀性,值得一提的是含钼的不锈钢(如316、316L)对硝酸的耐蚀性不仅不优于普通不锈钢(如304、321),有时甚至不如。而对于高温硝酸,通常采用钛及钛合金材料。

4、醋酸介质

它是有机酸中腐蚀性的物质之一,普通钢铁在一切浓度和温度的醋酸中都会严重腐蚀,不锈钢是优良的耐醋酸材料,含钼的316不锈钢还能适用于高温和稀醋酸蒸汽。对于高温高浓醋酸或含有其它腐蚀介质等苛刻要求时,可选用高合金不锈钢或氟塑料泵。

5、碱(氢氧化钠) 

钢铁广泛应用于80℃以下、30%浓度内的氢氧化钠溶液,也有许多石化工厂在100℃、75%以下时仍采用普通钢铁,虽然腐蚀增加,但经济性好。普通不锈钢对碱液的耐蚀性与铸铁相比没有明显优点,只要介质中容许少量铁份掺入,不推荐采用不锈钢。对于高温碱液多采用钛及钛合金或者高合金不锈钢。

6、氨(氢氧化氨)

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在液氨及氨水(氢氧化氨)中的腐蚀都很轻微,只有铜和铜合金不宜使用。

7、盐水(海水)

普通钢铁在氯化钠溶液和海水、咸水中腐蚀率不太高,一般须采用涂料保护;各类不锈钢也有很低的均匀腐蚀率,但可能因氯离子而引起局部性腐蚀,通常采用316不锈钢较好。

8、醇类、酮类、酯类、醚类

常见的醇类介质有甲醇、乙醇、乙二醇、丙醇等,酮类介质有丙酮、丁酮等,酯类介质有各种甲酯、乙酯等,醚类介质有甲醚、丁醚等,它们基本没有腐蚀性,常用材料均可适用,具体选用时还应根据介质的属性和相关要求做出合理选择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酮、酯、醚对多种橡胶有溶解性,在选择密封材料时避免出错。

本文介绍了耐腐蚀调节阀的材料选择,国内外耐腐蚀材料的研究与应用,耐腐蚀材料中金属材料和衬胶材料的使用状况,对合理选用调节阀,提出了除考虑其耐腐蚀性能之外,还需要统筹考虑调节阀使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。